個人品牌泡沫化時代,你需要鍛鍊心智肌肉、另闢藍海

[你Ker這樣說Ep.51] 音頻節目精華

個人品牌泡沫化時代來臨,面對內容創作市場的白熱化競爭,和社群媒體流量紅利的降低,你該如何裝備好自己?

這集邀請到網路行銷教練Ryan Wu吳冠宏,分享一人公司和內容創作者所需具備的思維,以及在市場飽和的環境之下,如何找到自己的藍海和利基市場。

Ryan 有著一段很特別的生命歷程。他在就讀台大經濟系的時,因緣際會下成為一個職業級的德州撲克玩家、教練,後來更轉型成為網路的行銷教練、Youtuber、音頻節目主持人。Ryan沒有在傳統的企業體系內歷練,憑藉的僅是努力、才華與他那獨特的洞察力,在網路行銷的領域闖出一片天。

去年我把矽谷Bonjur 從興趣轉化成事業來經營,過程中注意到 Ryan 經營的 Youtube 頻道,主要探討關於經營一人公司所需要的心法以及技術。

訂閱收聽: Apple Podcast | Spotify | Google Podcast
如果以練功來比喻心法,所謂心法,等同於武林高手的內功。有了足夠的這個內功,才能決定未來能達到的高度;如果以招式來比擬技術,所謂技術,等同於招式。

Ryan 無論在心態或者技術面,都能淬鍊出自身獨特的洞察,並帶領大家實踐。你好奇是什麼樣的思維模式、方法能夠讓他打造出一間正持續不斷成長的一人公司嗎?請繼續讀下去。

夢想

從德州撲克職業玩家、到網路創業,是什麼契機引領你走上這段經歷?

Ryan:高中的時候想得很簡單 ,以為認真念書,考上台大,未來就會跟著好。大學一年級的期末考期間,我走在校園中,思考著如果繼續唸書唸下去到底會變怎麼樣?我問自己一件事情,我真的需要繼續念上去嗎?真的考到研究所就會快樂嗎?

以前是這個社會給你一條路,我們就把這個路走好。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,我對工作這件事有了些許質疑,並開始大量讀與生涯規劃、賺錢、未來趨勢有關的書,其中《富爸爸,窮爸爸》一書給了我相當大的啟發 – 原來工作不是只有一個形式。

一開始只是聽說國外有人以德州撲克玩家作為職業,我們不過就是跟朋友加減玩一下,玩出興趣後,就這樣踏上了職業德撲這條路,專職打牌,一做就是 8 年,

後來會跨入一人公司、網路行銷是因為在以德撲為職業那段期間,有同時經營公司,但我們對商業不是很懂,幾乎所有專業像是美工、公關宣傳都外包出去,也請助手協助處理各種大小事。我就 focus 在精進自己的牌技上,想當然爾這家公司後來經營的成果不了了之。

最早期是因為接觸直銷,才開始萌生了後來跨入網路行銷事業的想法。過去我對完全沒有任何興趣,但為了把這件事做好,經過一番查詢國外的資料才知道原來網路行銷的世界很有意思。

🔗 Ryan Wu的YouTube頻道IG

延伸閱讀:如何固定在社群媒體上產出內容?這5招你一定用得上!

一人公司、內容創作者,最重要的信念是?

先簡單的看一下所謂ㄧ人公司到底在做些什麼?現在大家比較常看到的是在網路上做一些內容,會得到一些流量,有了流量就會衍伸出一些商業機會,無論是合作,或者是未來發展自己的商品。

在這個過程當中,我們發現,很多時刻是煎熬的?

舉個例子來說,對於一個在經營線上課程的人來說,他所扮演的角色會一直變動。一開始的時候,他是學生,學一學找到了方法,解決某種問題,開始分享一些內容;當有人對他分享的內容產生興趣,就開始可以企劃課程,課程製作完成後接著得行銷,行銷出去,再來要擔任銷售員,把課程賣出去,為了養活自己的公司。那賣出去之後呢?又得擔綱老師的身份進行教學;下了課,還得把關行政庶務、金流財務。這個過程中,身份不斷轉換。

我們都有自己做事的習慣,習慣後,做起事來就會省力,但是當一人公司的經營者還不習慣,就得不斷的轉換工作模式,其實身心是相當煎熬的。有些人在用心製作內容後,發現觀看人次很少,群眾響應的熱度不如預期,或者追蹤人書沒有增加,開始會懷疑人生。

這個時候,我會問一個比較玄的問題就是誰在懷疑人生呢?這個在懷疑人生的人,他是誰?

假設我們在寫稿,錄製 Podcast,突然間有了個不想做的念頭孵出來。這時候要練習透過第三人稱的視角來觀察,並詢問自己:

為什麼你不想做了?

是因為上次的內容花了那麼多時間心力,結果收聽量很低就不想做了嗎?

你只是為了那個收聽量而做嗎?

你自己真的想要的是什麼?

當我們能用第三人稱視角來審視自己時,就能找到當初內心最深層的動機。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先辨認出問題所在,看到問題,才有機會往下一步去解,換句話說,當你察覺出問題時,其實就開始改善了。經營一人公司,進行內容創作,都該學會抽身自省、練習覺察,鍛鍊你的心智肌肉。

如何找到自己的獨特之處、利基市場?

當你開始稱自己為一人公司,那麼《藍海策略》《從A到A+》等企業經營的書籍自然也會對你有幫助了至於如何找到自己的藍海?可以透過反向思維向自己提問:那要如何才能找不到?

以前考試解數學問題時,當你從反面去算,反而比較容易得到解答。賽局中,有個技巧是 Backward Induction,就是在說這件事。

所以,為何找不到呢?因為你在做跟別人一樣的事

對於個人品牌自媒體趨近泡沫化的跡象,我的觀察是約莫在三到五年前,你不需要認真經營 YouTube 頻道 ,就會有很多的流量,那更不用說 Podcast 在台灣前陣子大流行之前,凡只要上傳節目的,很容易就會被演算法推薦。

等到市場開始走向完全競爭後,紅利也就跟著消失。你學別人做一樣的事情基本上就是等著被淘汰。但是這麼說起來又很弔詭,因為我們現在就正在做跟大家一樣的事,像我們兩個現在就在錄 Podcast。

所以真正的問題是如何在紅海與藍海之間去找到自己的位置?今天你產出的內容,最終希望達成的目標是什麼?

有些學生會跟我分享他們的 Youtube 頻道,問我想法如何?我都會說我沒什麼意見,你做什麼都好。重點是,你期望的目標是什麼?

舉個例子來說,剛剛提到做線上課程的人非常多,通常這樣的人會假設自己需要先累積很大的流量才可以賣出去,因為其他募資平台或 KOL 都是這樣做。其實很多時候,我們想的東西可能不一定是真的。

流量只是其中一個環節,你可能不見得跟別人做同樣的事才能達到期望的目標。那可能重點是要放在 Pitch;可能重點是要放在 offer 的設計;可能重點是放在去找到那些精準的流量,然後讓他們收到資訊就好了。

同樣的道理,製作 Podcast 內容也是一樣,這時候收聽次數還會重要嗎?300 個人跟 30 個人收聽,你更該關注的是,這 300 人或 30 人之中是否有進一步點擊 Landing page 或是前來詢問課程相關事宜。

換句話說,如果賺錢是你的目標,那麼流量大或小之間的關聯其實非常有限。內容創業上不是只有培養高流量這個策略才能成功。

免費下載:5步驟輕鬆找到你的品牌定位

面對個人品牌泡沫化時代,如何找到自己的藍海市場?

大家對內容行銷停留在一個粗淺的認識 – 只要在網路上給出各種有價值的內容,就會創造個人品牌。這麼說沒錯,但問題是你的時間、精神有限,若沒有在一開始就設定好利基市場的方向,後續製作的內容也會非常廣泛。

假設今天有一個人的專業是寫程式,現在想開線上課程教人寫程式,主打在 90 天從零到一教你學會 Python,這樣的訴求並非利基,因為範圍非常廣泛籠統,一般人聽到後會打一個問題,因為這樣的訴求對於學習程式語言能做什麼、能解決什麼具體的問題,並沒有明確指出。

但如果今天以程式教學的例子跨入金融產業,協助投資人解決交易上的問題,那麼利基市場的輪廓就逐漸顯而易見。

找到利基市場的步驟:
  1. 敢縮小瞄準市場的範圍,抓出精準受眾
  2. 明確指出受眾的痛點,並提供價值

說到這裡,10 萬訂閱的目標相對就非常虛幻也顯得無用。

🔗 Ryan Wu的YouTube頻道: www.youtube.com/c/RyanWu4444

🔗 Ryan Wu的IG: www.instagram.com/ryanwu4444/

延伸閱讀:從月薪 5 萬到月入百萬,「資深網紅」繼續轉型成長:專訪「御姊愛」 徐豫

聽完今天的節目,你有什麼靈感或收穫嗎?歡迎在底下留言,跟我分享你的行動計畫!也歡迎你訂閱節目、到 iTunes Store上為節目打星評分留言,或是到我的臉書IG跟我聊聊!

Follow your heart, Have Fun! ❤️

Nicol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