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月薪 5 萬到月入百萬,「資深網紅」繼續轉型成長:專訪「御姊愛」 徐豫

[你Ker這樣說Ep.2] 音頻節目文字稿

多年來,許多人都好奇徐豫如何憑藉高效的「遠端工作術」和「網紅行銷術」,成功經營出一個十分成功的個人品牌「御姐愛」?

但可能很少人知道,在寫書、內容創作與經營個人品牌之餘,她其實一直非常認真地持續自主學習,更陸續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、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等學程認證。

訪談之中令我印象更為深刻的,是徐豫在專訪中,回顧了自己擁有最高指名度時期的「自處心法」,和對「新世代網紅」們的誠摯建議──這些過來人的經驗,相信十分值得有志經營「個人品牌 / 自媒體」的你參考。

這集也可以用聽的,收聽我與御姊愛的對談

訂閱收聽: Apple Podcast | Spotify | Google Podcast

相信她的故事,對在家工作者、創業者和內容創作者等領域有興趣的人,能夠提供不一樣的思考方向。以下為徐豫的第一人稱專訪:

《在家工作》是我對讀者和自己最真實的告白

這次的新書《在家工作》,是我第一次用「徐豫」這個名字來寫。這對我來很重要──有別於以往「御姊愛」偏重探討兩性關係,這次使用本名,代表我把真實的自己和內在,以及真正想和大家分享的專業,一次提煉到這本新書裡。書中集結了我邁入第 7 年的「遠端工作術」心法,當中我覺得有 3 個精華秘訣:

  1. 你的工作必須能數位轉型:不管你在哪裡居住,能靠著網路就能工作的就可以讓你享有地理位置上的自由。
  2. 要保持自律:在家工作最大的敵人是自己,你能否能夠該上班的時候上班,並投入所有的精神。很多人在家工作時會忘記休息,當上下班的疆界變得模糊時,必須靠自己去管理。
  3. 每一個 5 分鐘都必須珍惜:在家工作很容易在沙發上滑手機就過了一小時,很多人也可能會瞧不起這 5 分鐘,認為做不了什麼事情。但我運用「番茄時鐘工作法」管理時間,用  App 提醒自己非常專心投入地工作 25 分鐘、然後休息 5 分鐘。在休息時間可以滑網頁、回訊息等, 5 分鐘之後再繼續投入工作 25 分鐘⋯⋯。如果保持這樣的節奏,可以讓你工作得很有效率。
御姊愛在家工作

《在家工作》包含12個徐豫(御姊愛)的在家遠端工作術。圖/徐豫 提供

搬到美國在家工作:職場和生活的「大冒險」

我最近在生活中最大的冒險,第一是搬到美國生活,第二是把我的工作完全轉型成遠端工作,這兩件事情是我過往不曾經歷的,我也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,但我還是決定這麼做了。

如果搬來美國這件事發生在 20 幾歲時,我可能會有點緊張,但我先生跟我求婚之前,我在過去幾年基本上已經一個人去過 10 幾個國家,這 6 年因為「在家工作」的自由度,更出國了 30 幾趟,已經很習慣保持「台灣生活」和「海外生活」交互的狀態。

搬來美國之後,我覺得自己不能只待在家裡當家庭主婦,因為我真的不是那塊料(笑),因此就要思考該如何繼續我的工作、發揮我的影響力,還有分享我對這個社會和文化的觀察。

好在之前於台灣時,我大部分的工作都已經能夠「遠端處理」,包括經營粉絲團、個人品牌、設計線上課程和寫作等,大概只剩演講和電視節目通告無法參加。

但現在新科技其實帶來很多的「替代方案」:例如我雖無法參加大眾媒體的電視節目錄製,但可以自己學作 YouTube 影片和讀者們零距離溝通。現在影音的傳播效果經常比文字更快,所以我也用心經營 YouTube 頻道和臉書的生活影片。

內容創作者的致命傷:不斷 Output 沒有 Input

我想所有內容創作者都會遇到一個問題:你一開始有很多事情想說,於是開始做影片、寫文章,把它們熱情地分享給大家。接著,你可能受到了廣大歡迎,各方邀約不斷,卻很快地發現這些工作佔據了你很多的時間,也導致你能夠「真正生活」的機會和時間變少了。

這其實很可怕,因為你會陷入一直在 0utput(產出)卻沒有 Input(輸入)的狀態。

於是,很多人在產出半年或一年後,開始沒有話好講,一直在重複自己之前講過的話。尤其一年之後可能「紅了」之後有業配,內容卻不再如一開始精彩或有深度、再加上又多了業配,我覺得這會讓一個個人品牌死亡的非常快。

所以,你也會看到很多 YouTuber 、網紅粉絲團大概在一年後便逐漸失去魅力、品牌消褪──這除了是因為粉絲逐漸失去新鮮感,也可能是「過度提領」後已經沒有新意了,無法再餵養粉絲更多東西。甚至由於粉絲都持續地在生活、在學習,說不定現在他知道的東西已經比你還更多了。

因此,我會建議內容創作者一定要在產出的過程中,繼續大量吸收各種知識、資訊。同時不要忘記做一些「自我行銷」,這是繼續讓品牌定位更精準、讓別人辨識的重要方法──你必須先被識別,並且不斷自我進步,後續的發展道路和變現方式才會穩。

御姊愛徐豫

圖/徐豫 提供

寫部落格、素人出書的經營策略

如果是以非文學類的書籍為例,我認為需分階段調整在「累積作品」和「自我行銷」兩方面的比重。

首先,要讓別人能看到你:在一開始沒有作品時,強烈建議你先去做部落格和開自己的社群平台,讓別人有機會看到你,並在上面定期發文、經營粉絲。比方說我很推薦 Medium,想做知識型內容可以此為主,站內導流也不錯。如果是吃吃喝喝的內容,可以用 wordpress 或痞客邦,但痞客邦流量主要靠搜尋引擎而來,關鍵字就要設好。前期可以先持續累積作品,試著每一兩週認真寫一篇有質感的文章,當累積到一定的量,例如 20 、40 篇,此時就可能有一群支持你的群眾。

現在由於出版市場非常困難,如果你先擁有一些能見度,並且內容主題和文章是有人喜歡的,基本上並不難得到出版機會──你可以在毛遂自薦時,提出自己有多少粉絲或社群互動,來說服出版社你是一個相對安全的投資──有了一定作品量之後,「自我行銷」這一塊就能往上拉抬,去思考怎麼讓更多人發現你。

各社群平台的內容差異化策略

每個平台會吸引不一樣的族群,我會針對不同的社群平台規劃各自的功能使用。不會有粉絲想要全部吸收你給出的「所有」資訊──因為每一個平台都會養出不同的一群人,會喜歡你這一個面向的人,不見得會喜歡你的另一個面向。我(徐豫)的平台內容差異化策略如下:

  1. Medium:平台屬性較為知性,適合長篇文章和產出知識型文章,作者和讀者一般來說知識水平不錯,能接受文字量較大的訊息。
  2. 臉書:早期我自己多是用臉書做綜合型的使用,但逐漸發現上面的訊息紛亂,生活分享的內容就不會隨意放上去,如果有時隨便放一張吃飯或穿搭的照片,有時又寫正經八百的主題,這些貼文在臉書上的觸及率會變很低。我目前是把臉書做為重要的宣傳核心,不會放瑣碎的生活小事。
  3. Instagram:生活上的瑣碎小事會很適合 Instagram Story,例如:請大家投票、早餐吃了什麼⋯⋯之類的,有點像以前的推特(Twitter)、噗浪(Plurk)。
  4. Podcast 音頻節目:本身調性輕鬆,我會放一些生活類型的內容。
  5. YouTube:側重於講我個人的專業,像是網紅行銷、品牌經營的內容。
御姊愛徐豫

徐豫透過自學接觸繪畫,創作的空檔她喜歡畫畫。圖/徐豫 提供

自主學習的動力,單純享受樂趣和對人的好奇

在學習的路程上,我們會經歷很多不同的階段。在台灣很習慣「讀書是為了要考試、考試是為了進去某一個職場」,好像所有做的事情都要跟「就業」或「變現」有關係;但我來到美國之後,發現許多的學程儘管也都有一個「認證」,但拿到之後並不代表你就是專家,可以立刻投入某個產業。

這時,「自主學習」反而讓我覺得它就只是因為「我想學」而已──對這個領域有興趣,讓我感到非常快樂;甚至學了之後發現它不是我的興趣時,我也能樂在獲得新知的過程。

如果你要做一個內容創作者,請不斷地自我充電、吸收新知。很幸運的是,我個人的「充電」就是不斷學習。我認為能透過一門課程,學到有人終其一生鑽研彙整的精華,是很值得的一件事──我從來不會覺得有什麼事情我已經很熟、是個專家了。

白天與黑夜的工作學習術

自主學習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「充電」,前一陣子白天完全在寫書讀文獻、晚上則完全用來讀軟裝設計(Soft Trim Design)準備考試。我把一天區分為兩個大段落,為達到階段性任務,這段時間部分的內容產出稍微暫停。

在準備美國 C.I.D. 室內佈置師資格認證的課程中,學習每個時期建築和傢俱背後的演變和故事,跟腦中的印象一對照就能馬上理解,我覺得非常有趣。不同的理論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想法甚至爭論,吸引我的程度甚至超過了「我想成為一個佈置師」這件事──我覺得知識有魅力之處,在於透過它看當代的人,了解那個時候的人怎麼去思考一件事情。與其說我是對這個「學科」、「職業」有興趣,其實我得到更多的是對人的觀察、理解裡,以及滿足我對「人」的好奇心。

御姊愛徐豫

徐豫曾飛到紐約上課、取得蘇富比藝術學院藝術市場的學程。圖/徐豫 提供

重新歸零,提醒自己「回到未成名的狀態」

我的工作跟社群經營有關,這有時候是會累的,有時候就想一個人靜一靜,這時我可能會把社群經營和內容產出稍微暫停,可能會一個人去旅遊、到國外短居,我覺得一個人的時候比較好充電,待個幾天或一兩個月,去重新 refresh 一下。

它有很多的好處,比方說我那時在台灣通告量最多、指名度最高的時後,極為忙碌的那段時間,就很需要「把自己完全關掉」:我會選擇出國,到沒有人認識我、接不到任何與通告、工作相關來電的地方。在那種情況下,我才能夠回到一個正常人的生活、回到沒有人認識的那個我。

透過旅遊短居,暫時和外界斷開,它會讓我回到一個 default 值(預設值):回到一個自己沒有知名度的狀態。避免讓自己因為愈來愈忙、賺愈多錢,反而變得更患得患失,甚至得了「大頭症」。

我覺得這當中有一個重點:網路社群帶給人的「爆紅」滋味,很容易使人迷失。因此更要常常回到那個「還沒成名」的狀態,回到自己能夠用同理心去對待別人的狀態,並且重新去思考:那個讓你目眩神迷的狀態,真的是一個正常的狀態嗎?

採訪後記:

同樣身為內容創作者的我,對於徐豫的分享感同身受之餘,對於她能洞察時下的網紅現象和背後原因,更深感佩服。當我開始把矽谷,Bonjour做為一個品牌經營,我的學姊徐豫一路上也給我許多一針見血的深刻建議,總是在對的時間敲醒我。

要做那個能夠跟觀眾和粉絲一同成長的內容創作者,為的不只是個人的品牌,更是持續認真生活,在創作中做得盡興,在事業上維持初衷。對我而言,閱讀、旅遊和跟人聊天,是體驗生活的不同面向的最快方式。

這次的訪談,徐豫最後一段的分享話讓我特別有感。身為內容創作者或是在各個領域不斷前進的我們,有時候回到原點,反而是最簡單也最困難的一件事,不是嗎?


聽完今天的節目,你有什麼啟發或想法嗎?歡迎在底下留言,訂閱節目、到 iTunes Store上為節目打星評分留言,或是到我的臉書IG跟我聊聊!❤️

Start small but start now!

xo, Nicol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