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效率不佳?問題可能出在這三個時間點!

最近閱讀了 Google 生產力顧問 Laura Martin 的《上線時間管理術》。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教人如何控制每日上網時間、戒除網路成癮的書,沒想到深入閱讀後才發現,書中所謂的「上線時間」,指的是我們工作與發揮生產力的黃金時段。
這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,如何在每日的上線時間內,以最佳狀態完成最重要的事——在對的時間、對的地點,運用對的方法,確保產出最大化。作者根據人一天的精力變化,提出了三個關鍵時刻:威力時刻、離峰時刻與停機時間。
以我為例,我的「威力時刻」通常落在早餐後的三小時,大約 9 點到 12 點之間,這段時間精力最旺盛、思緒最清晰,因此我會安排當天最重要的任務,包括:
- 每日讀書與輸出創作:重讀先前做過筆記的書籍章節,並發展為一篇結合個人觀點的短文。
- 策略性思考與決策:例如回覆個人品牌教練課學員的提問、規劃下一季的行銷方案。
- 優化事業運營:思考如何自動化、規模化現有業務,以及調整商業模式以提升效能。
多年來的實踐讓我發現,先處理這些高價值任務,不僅能最大化事業效益,甚至還能省去許多不必要的工作。

除了威力時刻,這本書對我最有幫助的,是如何善用「離峰時刻」。這段時間通常是一天中精神最不濟、容易昏昏欲睡的時段。研究顯示,人在這種狀態下,反而更具創造力。這聽起來違反直覺,但其實當大腦疲勞時,難以專注於單一事物,反而能在不同想法之間建立新連結,而這正是創意誕生的關鍵。
作者建議,在離峰時刻可以散步、喝杯咖啡,讓思緒自由發散,或是處理不需要高度專注的庶務,例如回覆不重要的郵件、整理書桌和電腦檔案等。我過去並沒有好好利用這段時間,未來打算在下午容易犯睏時,嘗試進行創意性工作(如發想商業點子、繪畫)或將瑣事集中處理,以提高整體效率。

最後,書中還提到「停機時間」,也就是完全放鬆、不進行任何工作的時段。研究證實,當我們進入真正的放鬆狀態時,大腦才有機會建立新神經連結,因此許多人會在淋浴時靈光乍現。作者建議,每天安排至少一小時的停機時間,什麼都不做(甚至不聽 Podcast 或看書),單純讓自己獨處、發呆,讓大腦充分消化資訊,進而激發新的想法。可別小看這一小時的停機時間,它對於我們保持創意、補給能量和提升生產力,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過去,我的「休息」往往還是處於輸入模式,例如看書或追劇,但這些活動仍然讓大腦處於運作狀態,無法真正放鬆。看完這本書後,我計畫在停機時間播放輕音樂、做伸展運動或冥想,刻意留白,期待能帶來更多靈感與創造力。
那麼,你的一天中,威力時刻、離峰時刻與停機時間分別落在什麼時段呢?你打算如何善用這些關鍵時刻?歡迎留言與我分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