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密 ChatGPT,一分鐘變身文案達人!

這篇文章邀請到寫作教練 Vista,分享他的新書《1分鐘驚豔ChatGPT爆款文案寫作聖經》,不藏私拆解要怎樣有效運用 ChatGPT,包括如何精準提問、如何讓ChatGPT扮演「消費者」的角色,寫出一則高轉換率的銷售文案。與其直接讓 ChatGPT 幫你寫文章,不如讓它成為你的神隊友,洞悉目標受眾的心思、做市場調查和擔任寫作教練,讓你一分鐘成為寫作達人!
【 用聽的 】收聽本文 ↓
會建議讀者要怎麼閱讀與使用你的這本新書《1分鐘驚豔ChatGPT爆款文案寫作聖經》?
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靈活閱讀這本書,不必拘泥於從第一章開始。如果你已經有明確的目標,例如希望利用 ChatGPT 協助完成特定任務,那麼直接從第三章或第四章開始會更合適。而如果你對 AI 的發展歷程感興趣,從第一章讀起則是不錯的選擇。
許多人可能以為 AI 是近年才崛起的技術,然而,它的根基其實可追溯至 1956 年,當時就已有人提出 AI 的概念。這波 AI 的爆發,主要歸功於科技進步與資本推動,使 AI 工具變得更普及。過去,只有少數科學家、專家和大型企業能接觸 AI,而現在,像 ChatGPT 這樣的強大工具已經進入大眾生活。我希望大家能共同探索並善加利用這項技術。
那麼,我為何要寫這本書呢?我發現,許多人雖然知道 ChatGPT 的存在,卻仍然用傳統搜尋引擎的方式來操作,這實在太可惜了。比方說,許多人會問「台北有哪些好餐廳?」這類問題,這其實更適合用 Google 搜尋。
ChatGPT 並非搜尋引擎,而是一個推理與答案引擎。我注意到,不少人還是以輸入關鍵字的方式與它互動,這使得它的潛力未能充分發揮。事實上,ChatGPT 是一款大型語言模型,與其將它視為查詢工具,不如想像成一場智慧型文字接龍的遊戲——如果運用得當,它能帶來更深層的幫助。
舉例來說,近幾個月,我在公部門、大型企業及學校進行演講,經常詢問參與者是否使用過 ChatGPT。由於媒體的大量報導,多數台灣朋友對此已有所認識,甚至連我媽媽都聽過。然而,許多人僅將它當作娛樂工具,或是用來寫文章、解數學題目,甚至直接把工作需求丟給它處理。雖然 ChatGPT 能寫出一篇像樣的文案,但往往只有六十分的水準,距離真正可用的標準仍有落差。
因此,我決定寫這本書,深入解析 ChatGPT 的起源與應用,並分享如何有效提問。我相信,大多數人都理解提問的重要性,卻未必掌握具體的方法。這或許與我們的文化和個性有關——許多人較為害羞,習慣透過搜尋引擎尋找答案,而當真正有機會與老師或工具互動時,卻不知該如何提問。
在本書中,我不僅介紹了 ChatGPT 的功能與特性,還提供了提問的方法與框架。我相信,透過具體案例的解析,能讓大家更容易理解並應用這項技術,真正發揮 ChatGPT 的潛能。
⭐️延伸閱讀:用文案力打造你的個人品牌

如何向ChatGPT精準提問,提升輸出效率?
我們可以運用「六何法」來思考問題,從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等角度切入,明確你想詢問的內容。然而,我建議大家採取反向思考的方式——先確定你希望得到的答案,再根據這個答案來設計提問方式。這與傳統搜尋引擎的使用邏輯截然不同。
過去,如果你想查詢民生社區的熱門餐廳或咖啡館,可能會直接搜尋「民生社區 咖啡館 推薦」,隨即獲得一長串選擇清單。這種關鍵字搜尋的方式雖然有效,但正如我在書中提到的,關鍵字只是求知的起點,而非終點。
因此,在使用像 ChatGPT 這樣的語言模型時,我建議將它視為你的得力助手,幫助你發想、補充與深化內容。例如,許多朋友在經營自媒體時,若直接要求 ChatGPT 撰寫一篇社群貼文,它雖能快速產出內容,但往往無法完全符合你的期待。相較之下,若你能先告訴它這篇貼文的目的、目標受眾、希望傳達的訊息以及期望達成的效果,那麼 ChatGPT 產出的內容將更加貼合需求,至少能達到七八十分的水準。
有些人可能將工作完全外包給 ChatGPT,請它代寫文章或履歷表,然而這樣的做法未免有些可惜,因為結果往往流於平淡,缺乏個人特色。若能提供更豐富的背景資訊與上下文脈絡,ChatGPT 將能發揮更強的輔助能力,讓內容更加生動、精準。
此外,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學經歷與專業,但難免受到本位主義的限制。即使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,仍可能被自身的小圈子束縛,無法跳脫固有思維。然而,ChatGPT 並不受這些限制,它能提供許多你從未想過的觀點與建議,這才是它真正強大的地方。
⭐️下載免費講義:5秘訣讓你的個人品牌脫穎而出

你的書中提到可以請 ChatGPT 擔任寫作教練,具體作法要怎麼執行呢?
我曾經將自己的專欄文章直接複製貼上,請 ChatGPT 充當我的編輯與寫作教練,為我提供具體的建議。它給出了五點修改建議,當我跳脫作者的視角來審視時,發現其中至少有三點相當有價值,能夠立即採用,而另外兩點則相對可有可無。
試想一下,若五點建議中有三點極具參考價值,這樣的比例其實相當高!這充分證明,善用這類工具能夠發揮巨大的效用。當然,我們也必須認識到,AI 無法完全取代人類。人擁有創造力與情感,而這些正是目前 AI 尚不具備的。然而,雖然 AI 不能完全取代我們,它至少能成為我們的夥伴,提供良好的起點,並激發更多想像與可能性。
因此,我建議大家從不同角度切入,依據自身背景、產業特性與需求,設計屬於自己的提問框架。與其單純學習 AI 的操作指令或「咒語」,更重要的是能夠融會貫通,創造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提問方式。這樣的運用方式,所帶來的效益遠超過單純請 AI 代寫文章的結果。
舉例來說,假設你希望優化社群貼文,並希望將內容拓展至全球市場,而不僅侷限於台灣。這時,ChatGPT 除了能提供基本翻譯功能,還能根據你的需求進行更進階的優化處理。例如,如果你想將文章翻譯成英文並發佈在 Twitter 上,你可以告訴它這篇文章的目的、特性以及希望達成的效果。如此一來,它不僅能準確翻譯,還會根據社群平台的特性調整內容,使其更具吸引力,甚至補充一段增強互動的結尾。這樣的能力,遠遠超越一般翻譯工具的單純轉換功能。
如何運用 ChatGPT 寫一則銷售文案?
如果我要推銷我的寫作課程,我會請 ChatGPT 扮演一位潛在客戶。例如,假設這位客戶是一名剛進入職場的 25 歲上班族,因應工作需求,他需要撰寫各種商業文書。首先,我會明確界定他的角色,並了解他在寫作上常遇到的困難。
我會問他:「作為一名 25 歲的職場新人,你在寫作上面臨哪些挑戰?」透過他的回應,我能深入了解這個族群(例如 25 至 30 歲的年輕人)在寫作上的主要困擾。是因為缺乏指導,不知道該如何提問?還是寫了很久卻始終找不到方向?利用 ChatGPT,我可以收集不同的觀點,這對於我在招生時制定更精準的行銷策略非常有幫助。
這正是善用這類工具的優勢。如果我要撰寫招生文案,我會讓 ChatGPT 扮演潛在客戶,探索他在寫作上遇到的難題,以及他過去是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的。如果某些問題至今仍未解決,他會有什麼樣的反應?透過這樣的互動,我能逐步收集到寶貴的資訊,進一步塑造我的課程內容與行銷話術。
當所有資訊整理完畢後,我會開始撰寫招生文案的初稿。接下來,我會請 ChatGPT 以 25 歲上班族的視角來評估這篇文案——是否切中要點?是否真正符合他們的寫作需求與痛點?如果有不足之處,請它協助補強;如果表現已經不錯,也希望它能指出哪些地方仍可優化。
在這個過程中,我會主動勾勒大綱,因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策略。不僅要考慮內容,更要有清晰的寫作邏輯。我建議大家,不要僅依賴文案模板或套公式。這些工具固然有幫助,但如果缺乏靈活運用的能力,再多的公式也無法發揮真正的效益。因此,應該先確立策略,再依據策略規劃大綱,如此一來,最終的成果才會更加精準有效。
我通常會先寫一份初稿,然後請 ChatGPT 提供建議,幫助我確立草稿的核心重點。在不斷的互動與調整過程中,我持續優化文案,最後再請它進行潤飾,並補上一個有力的結尾。畢竟,開頭與結尾往往是最不容易寫好的部分,而這正是 AI 能夠協助我們強化的地方。
⭐️延伸閱讀:素人崛起,掌握高效寫作技巧,成為一級玩家!

你怎麼看 AI 寫作的未來發展趨勢?
有句成語說「一日千里」,這正好貼切地形容當前 AI 的發展速度。每天都有新技術、新話題不斷湧現,AI 正處於高速演進的浪潮之中。試想,明年此時,AI 的面貌或許已經大不相同。我們可能不再需要手動輸入指令,而是透過腦波溝通、甚至心靈交流——這樣的未來,充滿無限想像。
儘管 AI 的發展令人興奮,我認為我們仍需掌握以下三點:
1. 保持正確的心態。
提問技巧依然關鍵,我鼓勵大家以開放的態度和成長型思維來看待 AI。學會提問與溝通,不僅適用於人際交流,未來我們甚至需要與機器對話,甚至機器之間也將能夠彼此溝通。或許有一天,我們會與掃地機器人對話,這將成為日常的一部分。
2. 以審慎而樂觀的態度看待 AI。
許多人擔憂 AI 會取代工作,但我認為,現在談論這點還言之過早。與其擔心,不如關注 AI 如何輔助我們,提升效率與創造力。當然,個人的努力與學習仍至關重要。即便擁有再多便利工具,我們仍不應將所有事情交給 AI,否則生活將失去樂趣,而個人的價值又何在?
3. 與 AI 協作,發揮更大價值。
我建議大家將 AI 視為夥伴,而非競爭者。與其單向使用 AI,不如與它互動,讓它成為你的助理、職涯顧問或寫作教練。特別是對於經營自媒體或求職的人來說,ChatGPT 能提供極大幫助。不只是請它寫一份履歷或社群貼文,而是讓它了解你的需求,協助你規劃、發想,甚至提供不同角度的建議。
當 AI 幫你鋪好開頭,後續的內容仍需由你親自完成。畢竟,只有你最清楚自己的履歷該如何呈現。寫作的核心在於觀點的表達,而不僅僅是詞彙的選擇。因此,在 AI 時代,我鼓勵大家勇敢發聲,展現個人見解。
我們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,每天接收大量資訊,但若只是被動吸收,而不進行輸出,將是一大遺憾。我建議大家在獲取知識的同時,也積極思考並轉化為個人產出。內容創作的形式多元,不僅限於寫作,還可以拍攝影片、錄製 Podcast、繪畫或製作懶人包等,這些都是極佳的表達方式。
希望大家能一起加入內容創作的行列,探索更多可能,這將是一件充滿樂趣且極具價值的事情。
⭐️如果你想找到適合自己的利基市場,歡迎跟我預約免費個人品牌健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