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破矽谷職場天花板!Cisco台籍總監的職場心法

在眾多勵志故事中,Cynthia的經歷無疑是一道耀眼的光芒。大學畢業後,她遠赴美國攻讀研究所學位,以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,在異國職場中一步步展露頭角。如今,她擔任矽谷Cisco的台籍總監,成功站上高階管理者的舞台。她的成就背後,是一段充滿挑戰與成長的旅程。Cynthia說:「要相信自己,先看見自己,才會被別人看見。」這次,她將分享如何從初入職場的迷茫中一路突破,走向今日的高度。

【 用聽的 】收聽本文 ↓

身為一個文科生,妳初入職場時,是如何找到妳的定位、發現自己的價值?

一開始,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困惑,總覺得自己沒有明確的專長,但又渴望進入科技公司。當時,我在美國研究所主修國際關係,卻不打算進入公部門工作。因此,我選擇了一個帶有商業課程的項目,這讓我的定位變得有些模糊,因為我既不是MBA畢業生,又專注於國際關係的學習。

在尋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,我花了不少時間,主要靠「刪去法」來探索未來的方向。我試著排除那些我不感興趣或不想做的事情,逐漸摸索出自己的強項。我發現自己在資料搜集、分析和統整方面表現得不錯。於是,我開始朝這個方向努力,並在研究所期間進入顧問公司實習,負責資料搜集、分析以及簡報製作。即使對題目不太熟悉,我也能抓住重點,這讓我意識到這項能力是我的優勢。

由於本科時期的學科背景,我對宏觀視角和全局分析特別感興趣,因此決定探索戰略與策劃的領域。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型科技公司擔任分析師,負責市場分析和數據整理。這段經歷讓我學到了很多專業技能。工作三年後,我感到自己在這個領域已經相當熟練,於是開始思考下一步的職業發展。我希望能進入一家大公司,開拓視野並挑戰更高的目標。

機緣巧合之下,我的機會來了。有一次,我在機場等待航班時遇到了Cisco(思科)的一位主管。我們聊起工作,他提到正在招聘一個職位。我心想,像Cisco這樣的大公司,應該只會考慮更有經驗的候選人,而我只有三年的工作經歷。不過,我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與他聯繫,並很快安排了面試。

面試過程進展得非常順利。他的部門專注於新興市場策略,這與我的國際關係背景完美契合,也讓我對這份工作充滿期待。我發現這個職位融合了我熱衷的三個要素:策略分析、國際市場和科技產業。最終,我很幸運地加入了這個全新的團隊。回頭看這段經歷,我發現關鍵在於我始終清楚自己想要追求的方向、感興趣的領域以及希望深耕的專業,這才讓我能抓住這樣的好機會。

可以分享一下,妳當時進哈佛進修以及找職涯教練的故事嗎?

能夠進入哈佛進修,對我而言是邁向人生夢想的一大步。在申請研究所時,我心裡其實明白,進入哈佛的機會微乎其微,但在這之前,我已經持續不斷地進修。雖然我熱愛上課,但更享受從工作中獲得的實戰經驗。在職場上,我經常反思,分析自己需要加強的領域,並積極尋找方法來彌補不足。

這次進修的契機來自我職涯中最好的主管。他是一位極具慧眼的領導者,擅長發掘和投資下屬的潛力。他總是對有心學習和努力的員工全力支持。有一次,他對我說:「我希望你仔細思考一下未來三年的職涯規劃,然後我們一起討論。」

我花了兩週時間深思,帶著一些零碎的想法回到他的辦公室。他耐心聽完,並建議我主動接觸公司的高階主管,以汲取他們的經驗,同時拓展我的職業網絡。他甚至親自幫我引薦,給了我難得的機會去學習和觀察這些領導者的工作方式。當時,我已經在思科工作了十七八年,他注意到我在帶領實習生和培訓新人的表現,認為我有潛力邁向更高的層級,並鼓勵我進一步發展。

此外,他提議我尋找能提升領導能力的課程,甚至鼓勵我去哈佛或史丹佛的網站瀏覽適合的選項。在瀏覽課程時,我發現了一個專為中階經理人設計的「領導力發展計劃」,當下就覺得這正是我需要的課程。這個課程針對渴望晉升高階管理層的職業人士,學費雖然昂貴且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,但我仍決定向主管提出申請。讓我感到意外的是,他不僅欣然接受,還主動承諾為我撰寫推薦信並提供相關支持。

然而,我也很清楚,要被這樣的課程錄取並不容易,因為申請者通常需具備十到十五年的高層經歷,而我的職業背景並未完全符合標準。我當時有些忐忑,但也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提交申請。或許是因為哈佛希望吸納更多背景多元化的人才,最終我非常幸運地被錄取了。

妳一路走過來,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?

每個階段的挑戰對我來說都各有不同。剛開始工作的時候,我面臨的首要挑戰是如何創造自我價值。因為我讀的是文科,剛開始在美國找工作相較於理工科的同學更加困難。很多雇主一聽到需要辦理簽證,便會選擇聘用美國公民。當時,我的父母也對我的未來感到擔憂,因為我學的是政治系和國際關係,這些專業並沒有為我提供一條明確的職業道路,所以我只能靠自己一步步摸索前行。

從最初學會創造自我價值,到後來進入科技公司,我又面臨另一個挑戰——如何在沒有技術背景的情況下,為公司帶來具體的價值。在積累了更多經驗後,我發現自己又站在新的十字路口,開始思考如何轉換跑道。這時候的挑戰在於,不再是單純適應環境,而是需要持續地創造價值,同時進一步探索並明確自己的定位。

如今,我面臨的最大挑戰變成了如何調整自我認知與心態。作為一名領導者,我不僅要專注於個人的成長,還需要學會如何帶領整個團隊前行。這讓我時常提醒自己,每個階段的挑戰其實都是成長的契機。從起點到現在,雖然挑戰不斷變化,但我始終相信,正是這些挑戰塑造了現在的我。

身為亞裔女性,從中階晉升到高階的過程中,什麼資源幫助妳在組織中被看見?

當我進入新部門時,我非常清楚這是我要前進的方向。因此,我特別注重評估新環境以及上司是否能夠支持我的職涯發展。因為在某些部門的文化裡,女性的發展可能會受到限制,甚至有人會直白地告訴你,這個角色不可能晉升到更高的層級。因此,在選擇新工作時,我始終保持謹慎,確保進入的是一個能夠為我提供成長空間的環境。

開始新工作後,我的老闆很快就注意到我的能力,並認可了我對工作的承諾。我持續與他探討職涯規劃,分析自己需要培養的能力與不足之處。在這樣的互動中,我努力充實自己,為未來的發展做好準備,同時展現出我能為組織帶來價值的實力。

讓我印象深刻的是,在進入新部門不到一年的時間裡,我再次主動與老闆討論之前提到的職涯進展話題,試圖了解我的成長情況。沒想到,他直言我已經準備好了,並願意推薦我晉升。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意外的驚喜,因為那時我剛加入這個部門不到一年,整個在思科的工作經歷也僅兩年,更何況我當時已經懷孕六個月,這讓我擔心這個機會可能會因此被推遲。

我分享這個故事,是因為它凸顯了一個關鍵點:在企業中,擁有一位願意為你背書和爭取的贊助者是極其重要的。這樣的支持可以在關鍵時刻為你打開晉升的大門。然而,男性在職場中往往更容易獲得這樣的贊助,女性則相對少見。這種現象導致許多有能力的女性無法獲得足夠的支持,從而錯失發展機會。

因此,我提醒自己,在挑選合作夥伴或面試候選人時,要避免落入只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人的陷阱。這種無意識的偏好可能限制了機會的多樣性和公平性。我相信,只有突破這樣的偏見,才能為更多有潛力的女性打開通往高階管理的通道。

身為亞裔女性,妳是如何在保有自身文化認同下,在美國職場發揮你的專長,並有效整合資源,成為現在的妳?

身為一名亞裔女性,我在美國職場中的現況是——我是會議室裡唯一的女性,還是最年輕的。因此,我常常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勝任,是否有人會認真聆聽我的發言。如果不小心陷入別人對亞洲女性的刻板印象中,像是被認為比較安靜、不太會發言,甚至無法做出艱難的決策,就會對我的職涯造成阻礙。

現在的挑戰與以往截然不同。過去,我可以通過努力工作來彌補不足,但如今,僅靠努力已無法解決所有問題。我最近經常反思這些挑戰,並與我的職涯教練深入探討。在這些對話中,我一度感到挫敗,因為我會懷疑自己是否需要改變個性或風格,才能符合傳統美國企業領導者的形象。

然而,在這樣的探索中,我逐漸明白自己的教育和家庭背景對我的影響。從小,我成長在一個強調服從權威、不鼓勵與眾不同的教育體系中,這讓我形成了追求完美的心態。這種完美主義有時成為職場上的束縛,尤其在我對自己的觀點感到不確定時,常會選擇沉默。然而,這樣的選擇可能會被誤解為缺乏想法和自信,不僅影響晉升機會,還降低了工作效率。

透過與職涯教練的交流,我意識到,真正的重點不是改變自己,而是找到提升效率的方法,同時發揮自身優勢。在會議中,我學著更有策略地參與討論,並善用自己的特點,使它成為我的定位和價值,而非弱點。這樣的過程需要精心設計,而非盲目迎合外界期待。

這是一段不斷摸索的過程,特別是在高壓環境中,建立自信顯得尤為重要。我開始學習透過提問和主動參與來發聲,而不是僅僅作為旁觀者。同時,我努力在參與討論中保持自我風格,並增強對決策的影響力。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表達方式,而我的目標就是在保有文化認同和個人特質的同時,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價值,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,讓影響力持續擴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