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不是不會說話,而是沒練對!歐陽立中的說話練功法公開!

今天邀請到演說冠軍、爆文教練歐陽立中,分享如何打造具有說服力和吸引力的表達與演說。他的著作《演說高手都是這樣練的》揭示了如何透過觀摩演講高手的技巧、拆解結構、反覆刻意練習與自我修正,將演說內化成你的核心能力。
【 用聽的 】收聽本文 ↓
你從年輕時就開始培養演說跟表達力,這對你的人生軌跡產生了什麼影響?
如果你想要學會演說,越早開始越好。
我們去聽演講時,講者常會提出問題和台下互動。如果一開始你沒舉手互動,越到後面,可能會越不敢舉手因為覺得自己很尷尬。同樣的道理,演說也是如此。如果你越小開始磨練,或聽完節目後,就即刻去做!因為越晚,可能就越不敢去正視這件事情。
我的運氣比較好,因為我從小就開始接觸演說。我的偶像是劉墉,他不僅會寫又會說。我媽告訴我,如果我想像他一樣優秀,就必須具備這兩項能力。所以她從小學時就鼓勵我參加演說比賽。對很多人來說,參加演說比賽可能是個恐怖的挑戰,我自己也曾感到非常緊張,但正是這樣的經驗讓我慢慢成長。
我參加的演說比賽中,有一種叫「即席演說比賽」,它很殘酷,因為在比賽開始前只有三十分鐘的準備時間,之後就要上台講話了。這樣的磨練讓我慢慢建立出一套演講模型。隨著時間推移,這套模型幫助我在公開講話中更加自信,後來無論是在會議還是公開的講座,都帶給我一個非常大的優勢。
所以在我的書中提到,不同年齡去學習都不太一樣,我國中時參加演說比賽,高中練習口語表達與辯論,大學時因為在師大念書而開始教學,練習如何更好的教學。回顧一切,我發現表達能力就像一場「綜合搏擊」能力,它需要將多種形式的能力融合起來,最終成為一項獨特的技能。

你寫《演說高手都是這樣練的》這本書的初衷是什麼?
很多人對於演說充滿恐懼。曾經有一項國外調查顯示,人們最害怕的事情中,死亡排在第二,而第一名竟然是演說!後來我發現是因為很少人會去練習演說。而我算是比較幸運的,因為從小參加演說比賽,就這樣一路磨練上來。但是,多數人沒有機會接受這樣的訓練,自然對演說感到陌生甚至害怕。
回顧我的比賽經歷,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。我經常在演說比賽中拿第二名,甚至在成為老師後,繼續參賽仍然是第二名。我開始思考,為什麼總是差那麼一點點?後來我發現,演說比賽通常有一套固定的標準,像語音咬字、內容結構、台風表現各占一定比例。我曾努力適應這些框架,但也意識到它可能限制了我的表現。
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是,我參加了全台灣的中廣演說家擂台賽。當時我認為自己的表現不錯,但評審說我的演說「太匠氣」,缺乏真誠和自然流露。聽到這個評價,就像晴天霹靂。但這段經歷讓我深刻反思。因為他們是廣播公司,喜歡的表達風格是自然流露,而不是刻意雕琢,過去的比賽經驗讓我習慣於遵循既定模板,但評審更欣賞的是自然、真誠的表達方式,而不是精心雕琢的套路。所以我開始重新思考:什麼樣的表達才是最能打動人心的?
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。我將表達劃分為五種類型:幽默、感動、說服、知識、激勵。我希望這本書不是要你去參加演說比賽,也不是要你站上台去影響成千上萬的人。而是希望你能將生活中的每一次表達機會,都當作一場小型演說,認真對待。

你如何觀摩和拆解演講高手的技巧,並透過刻意練習內化成你的獨門絕招?
很多人想要開始練演說時,可能會覺得腦中一片空白,不知道該說什麼。我通常建議,如果不知道從哪裡開始,就先去 YouTube 或聽一些讓你感動或震撼的演講。找到這些演講後,反覆聽,試著去學習其中的技巧。
通常我會反覆觀看同一個影片至少三遍,並且每週寫一篇分析文章。
第一遍:不帶任何情緒去看,純粹享受內容。
第二遍:拿出筆記本,記下那些讓你印象深刻的金句或故事。
第三遍:分析這些句子或段落。為什麼會感動你?演講的結構是如何鋪陳的?講者使用了哪些技巧?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詮釋並記錄下來。
透過這樣的練習,演講高手的技巧會慢慢內化成自己的能力。後來,我把這些方法運用到學校課堂或受邀演講時,發現效果非常明顯。
比如我曾經迷上《奇葩說》的黃執中。他的辯論風格非常特別,跟一般人印象中慷慨激昂、咄咄逼人的方式不同。他更注重掌控觀眾情緒,透過講故事引人入勝,甚至讓人感動到流淚。這與傳統辯論「純粹打擊對手」的印象截然不同。他的風格讓我反覆研究,並在書中將他的技巧命名為「萬物有情法」,也就是把情緒鎖住不講,轉而去講一段景物,善用聽眾她的移覺,然後把自己的情感景物套進去。
如何準備一場演講呢?
我給大家一個口訣,叫123 法則。
1 如果你的演講,用一句話來概論,那會是什麼話?你最想要傳達的價值是什麼?
2 兩個故事對比
正立和反例、成功和失敗、開心和難過。
因為對比很快的就可以直接在觀眾的心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
3 三個行動方案
我們演講的目的是希望他聽完後會付諸行動。如果聽眾聽完你的演講,你可以給他 3 個行動方案,那麼這場演講對她的印象會更深刻。

該如何樹立自己的演講或說話風格?
其實很多人,包括我自己,也曾經有想過。但我反而建議大家不用急於形塑出自己風格。
一開始我常常去參加各種老師的演講和課程,只要有哪位講者的風格吸引我,我就不斷追隨他的演講,反覆琢磨他們的表達方式。有些講者的故事,我聽了太多次,甚至可以都背得起來了。接著,我就開始模仿他們的語調、節奏與表達技巧。
像我最早模仿的是許榮哲老師。因為他的演講很幽默有趣,讓觀眾忍不住大笑。所以我模仿他的表達方式久了,甚至有人在聽完我的演講後問我:「老師,有沒有人說過你講話很像許榮哲老師?」這代表我已經成功內化了他的風格。
當我學會了一位講者的風格後,我會再尋找下一位講者,去學習新的技巧與特色。當你學習了十個、二十個講者的風格,這就會變成你的特色,你的風格就會出現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