丟掉年度計畫,用12週做完一年工作!

嘿,你有沒有這種經驗?每年一開始信心滿滿,給自己定了一堆年度計畫,覺得今年一定可以大展拳腳。可是,才過了幾個月,像是到了第二季,你卻發現進度已經大大落後,甚至開始有點「算了吧,明年再努力」的心態?然後到了年底,特別是12月,你突然被一股緊迫感推著走,硬是想把之前落下的進度通通補回來,結果搞得自己忙到爆肝,但還是有好幾個目標達不成。這樣的循環,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熟悉?

今天,我想跟你分享一本可以徹底改變這種狀況的書,叫《12週做完一年工作》這本書的核心理念很簡單,就是把一年壓縮成12週,換句話說,你的「一年」變短了,但目的是讓你更專注、更高效地完成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。

【 用聽的 】收聽本文 ↓

這本書的作者布萊恩·莫蘭和邁克爾·列寧頓是高績效專家,他們設計了一個「一年12週」的計畫,幫助許多CEO、團隊甚至整家公司提升業績。他們的秘訣在於,把大目標拆解成12週內就能完成的具體任務,然後全力聚焦,讓你在短短的時間內達成更多成果。

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?其實,這個方法的精髓就是「簡化」,選出你生活中、工作上那些真正重要的關鍵目標,然後每12週集中精力去實現它們。你不需要搞得很複雜,只要把每週、每天的時間分配到最有價值的事情上,目標自然會逐步接近。

這讓我想到另一個很有名的原則,就是八二法則,簡單來說,80%的成果其實只來自20%的努力。所以,與其什麼都做、不如聚焦在少數幾個能帶來大改變的行動上。問問自己:「有哪件事,如果我現在去做了,會讓其他事情變得更簡單,甚至不需要再做?」這個問題可以幫助你理清優先順序,專注在能為你帶來最大效益的工作任務。

⭐️延伸閱讀:培養高效習慣力,提升斜槓實戰力!

而且,12週計畫還有個超棒的點,就是它讓每12週都像是一個全新的起點。如果前12週表現不如預期,那就放下,重新開始;如果表現不錯,就繼續累積成功。這種短週期的設定,讓我們每隔三個月就能檢視和調整自己的進度,比起一年到頭才回頭檢討,效率高太多了。

那為什麼這麼做有用呢?主要有三個原因:

  1. 可行度更高:一年聽起來很長,變數也很多,但12週比較短,很容易預測和掌控,計畫的可執行性就更高。
  2. 更專注:許多年度計畫往往因為目標過多而失敗,導致力量分散。這樣很容易在進行過程中感到沮喪,甚至想要放棄。一次只專注在少數兩三個目標上,不會被太多任務分散注意力,達成率自然就提高。
  3. 緊迫感:截止日是激發生產力的最佳驅動因素,十二個月會讓我們有個錯覺,認為時間還有很多,因而容易拖延。但如果僅剩下十二週,每週都有明確的任務和壓力,會促使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趕快行動起來。

什麼是「一年十二週」計畫?

十二週計畫是由以下三個重要元素所組成,分別是當責、承諾和專注當下。

一、當責:為自己負責的力量

先說說「當責」是什麼吧,說白了就是對自己的人生負全責。不管發生什麼事,你都願意承擔結果,因為你知道選擇權在自己手上。
比方說,有時候我們會覺得「我不得不做某件事」,但如果你換個角度,把它變成「我選擇去做」,心態就完全不一樣了!「不得不做」讓人覺得壓力山大、沒得選;而「選擇去做」則是主動的、是為自己的目標努力。

要怎麼培養這種負責的態度呢?給大家四個小方法:

  1. 不再當受害者:停止抱怨環境或他人,把重心放在能掌控的事上。
  2. 別自怨自艾:遇到挫折,從中學習,而不是沉溺在負面情緒裡。
  3. 行動勝過完美計劃:想再多不如開始做,先動起來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下一步。
  4. 和有責任感的人相處:遠離那些愛找藉口、總說「不行」的人,身邊的人會影響你。

二、承諾:說到做到的決心

第二個重點是「承諾」。承諾跟有興趣不一樣,興趣是「有空就做」,而承諾是「不管怎樣都會去做」。像減肥吧,如果你只是有興趣,可能只會在狀態好的時候運動;但如果你承諾要瘦下來,陰天下雨都會堅持去健身房,這就是差別。

怎麼讓自己的承諾更可靠呢?很簡單:

  1. 找到你的動機:為什麼你一定要達成這件事?目標越清楚,行動力越強。
  2. 計算成本:想清楚實現目標需要投入什麼,例如時間、金錢、甚至放棄一些休閒,這些你願意付出嗎?
  3. 行動勝過感覺:別讓一時的懶惰牽著走,提醒自己,當初為什麼承諾要做到。

三、專注當下:現在的行動決定未來

最後一點是「專注當下」。成功不是靠大日子裡的一次爆發,而是靠每天的累積。游泳名將麥可·費爾普斯的金牌,不是頒獎時才變厲害,而是每天刻苦訓練、堅持吃健康食物的那些日子裡,他就已經注定成功了。

所以,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麼,關鍵就在於此時此刻你願意做什麼。別等,現在就開始!

⭐️延伸閱讀:我的新年展望與靈感行動清單!

「一年12週計畫」具體要怎麼執行?

聊了這麼多,你一定很好奇,「一年12週計畫」到底要怎麼實行呢?其實很簡單,整個計畫只需要五個步驟:打造願景、制定計畫、定期追蹤、每週評量,以及分配時間區塊。接下來,我們就來聊聊每個步驟怎麼操作吧!

第一步:打造願景
有個令人興奮的願景真的很重要!它能激發你的動力,讓你每天都充滿幹勁。試著問問自己:在工作、健康、關係、財務等方面,你希望未來的自己是什麼樣子?把這些想法都寫下來,然後選出最讓你心動的目標,從五年、三年的長期願景,一路拆解到12週內想完成的短期目標。有了清晰的方向,你才不會迷路!

第二步:制定12週的計畫
有了願景,接下來就要把它變成具體的行動計畫啦!這裡的重點是「關鍵目標」和「具體策略」。比如,你想在12週內減重5公斤,那策略可能是:每週慢跑3次、每次30分鐘;每週做3次重訓;以及自己下廚不外食。記住,目標要具體、可評量,還要有一定的挑戰性和期限,這樣才會有效喔!

第三步:定期追蹤
計畫寫好了,怎麼確保自己不半途而廢呢?靠的是「定期追蹤」。因為意志力是有限的,你必須透過一套可靠的系統,督促你持續執行計畫。具體而言,追蹤管理可以分為兩個步驟,分別是每週花幾分鐘為自己這一週的實踐打分數,再來就是參考你的12週計畫,規劃本週要完成的關鍵任務。每週只需利用15分鐘去做這兩件事情,通常會安排在週一早上或週五下午。這裡要注意的是。關鍵任務以外的雜事應該歸在另一份待辦清單,然後運用零碎時間統一完成,避免自己分心去做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。

第四步:「每週評量」
每週花點時間回顧一下進度,看看自己做得怎麼樣,以便掌握工作進度,及時修正策略。作者建議用兩種指標來評量:領先指標落後指標。所謂「領先指標」,指的是你可以直接行動的對象,是那些對結果有影響的關鍵活動;而落後指標則是當這些關鍵活動被完成後,隨之帶來的成果數據。

以經營自媒體為例,一位內容創作者一週要發佈幾則貼文或影片、每則貼文花多久時間撰寫,這些是能掌控的,因此是領先指標。而「落後指標」則像是貼文發佈出去後,每則貼文的按讚數和互動率等結果,這些是你無法掌控的。

第五步:「分配時間區塊」
這一步超實用!把你的時間分成三種:第一種是策略時間塊,用來規劃能帶給你最大回報的策略性活動和任務,其次是緩衝時間塊,用來處理低價值的行政雜務,抽離時間塊就是專屬的休息時間,用來醒腦和重振精神。每週規劃時,先安排好這三類時間,才能有效掌控生活的節奏。

⭐️延伸閱讀:2024年讓我相見恨晚的5本書

看到這裡,應該能感受到「一年12週計畫」的威力了吧!它的關鍵其實不在於做更多事,而是專注在最重要的事上,並提升執行效率。這不只是一個時間管理工具,更是一個能徹底改變你生活方式的系統。

所以,別再拖延了!趁現在就開始你的「一年12週計畫」,一起實現夢想,超越自己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