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寫出不掉粉的業配文、2025自媒體趨勢解密!

這篇文章邀請到社群經營高手Lynn,她是「三分鐘行銷在學中」IG帳號的創辦人,Lynn的帳號在短短一年內就突破了3萬粉絲。今天,我們將聊聊她是如何從正職到自媒體、如何找到差異化定位,以及如何寫出令人拍手叫好、不掉粉的業配文、如何不露臉經營自媒體,最後還會一起展望2025年的自媒體趨勢!

【 用聽的 】收聽本文 ↓

當初為何在有正職工作之下,開始經營自媒體?是什麼啟發了你做這件事?

我其實在加入廣告公司之前就已經開始經營自媒體了。早在畢業那年,我就開啟了這個旅程。所以,許多人誤以為我是進入廣告公司後才開始經營,但事實並非如此。

我的大學專業與廣告創意或行銷毫無關聯,當時的想法很單純,就是希望透過作品集增加求職競爭力,讓面試官看到我的實力。所以我創建了這個帳號,把它視為個人作品集的一部分。

面試時,我的帳號已有三四千名追蹤者。成功進入廣告公司後,我決定繼續經營,因為廣告業的工作有時候蠻缺少成就感的,但在 IG 上分享工作與學習心得,反而成為我的紓壓方式,也讓我找到另一個舞台。當時的經營過程非常自然,甚至不覺得有負擔,就這樣一路走到了現在。

後來為何決定離職?這當中有經歷什麼掙扎或做什麼準備嗎?

對我來說,離職其實是個在預料之內的決定,並不是因為突發事件才做出的選擇,而是我一開始就設定了階段性目標,當覺得達成後,就開始思考下一步。

有時候,在同一間公司待久了,會變得比較難離開。而當時我剛升任業務經理,雖然每天面對各種挑戰,還有許多可學習的地方,但我開始思考是否還有其他值得嘗試的事,畢竟在 20 多歲,試錯成本相對較低,剛好是探索不同可能性的好時機。

另一方面,我的自媒體發展得不錯,副業收入也已遠超過正職,還能維持自己的生計,這讓我有更大的餘裕去嘗試新事物。

⭐️延伸閱讀:斜槓工作者辭職前最該做的5件事!

網路上分享行銷、自媒體經營的帳號已經很多了,你如何在眾多競爭者中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定位,讓觀眾認得你?

說起來可能有些老生常談,但內容的「含金量」依然是關鍵。我深刻感受到,當讀者數增加,互動率往往會下降。像是幾年前,我的帳號只有兩三萬粉絲時,反而更容易創造出超高互動的貼文。

所以持續創作的核心在於:我想傳達什麼?這個內容最適合用什麼形式呈現?形式的選擇與演算法變化、讀者的閱讀習慣息息相關。我經歷過一個明顯的轉捩點,就是前年年底,當時 Reels 已經流行了一段時間,但因為習慣用知識圖卡和平面設計的方式,我一開始對轉型有所猶豫。

觀察了一陣子後,我發現 Reels 不只是短暫趨勢,它的觀看體驗確實比靜態貼文更吸引人,讀者的停留時間也更長。於是,我開始增加 Reels 內容,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突破,從自己剪輯到聘請剪輯師,再到將整個流程 SOP 化,這些都成為經營上的重要轉折。

至於內容定位,我始終保持初心,持續以有趣的方式分享行銷、自媒體經營、社群案例等相關內容,讓讀者在娛樂的同時,也能獲得實用的知識。

可否分享一下你的創作流程?

其實,我的想法很簡單,建立 SOP 的主要目的,是讓創作過程更高效,而不是事事親力親為。剛開始經營自媒體時,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和預算,也沒時間尋找合適的合作夥伴,所以所有事情都只能自己來。然而,當時的正職工作非常忙碌,我逐漸發現,自己在自媒體上的發揮空間受到了時間的限制,這讓我感到有些遺憾。

為了突破這個瓶頸,我開始在 IG 上尋找合適的幫手,例如設計師或能處理我不擅長項目的外包人才。以 Reels 為例,我會先完整跑過製作流程,了解每個階段所需的技能,然後將較不擅長的部分分工出去。

目前,Reels 的創意發想仍然由我負責。我會建立一個「靈感庫」,隨時記錄腦海中浮現的點子,無論是洗澡、通勤,甚至半夜靈光乍現,都會立刻記下來。當覺得是時候發佈新內容時,我會打開靈感庫,挑選適合的點子,開始撰寫腳本,接著進入錄製階段。

如果是一般的 Reels,我會自行錄製;但若是與廠商合作、需要更高品質的影片,我則會外包給專業攝影師,有時還會請妝髮師協助。當所有素材準備完成後,剪輯的部分則交給專業剪輯師處理,最後由我進行品質審核,確保內容符合期待。

經過多次實踐,我發現製作一支 Reels 並沒有想像中困難。透過 SOP,不僅能降低創作門檻,還能提升作品質感,讓內容呈現得更專業、更精緻。這也讓我能夠專注在真正擅長、最有價值的部分,進一步提升整體創作效率。

⭐️延伸閱讀:等有靈感時才創作?別傻了,內容創作者,你可以源源不斷產生新點子

經營自媒體一定要露臉嗎?不露臉要如何增加人味、建立信任感呢?

剛開始經營社群時,我並沒有露臉,因為當初的初衷只是作為作品集,並不覺得有這個必要。此外,剛開始時難免會有些顧慮,比如擔心遇到奇怪的人,或者未來進入公司後,同事發現了會不會感到尷尬。因此,我最初的內容創作完全不露臉,反而讓我感到更自由,想寫什麼就寫什麼,讀者也能專注在內容本身,這讓我獲得了更純粹的成就感。

很多人認為,經營自媒體就一定要外向、一定要露臉,但我覺得關鍵在於找到自己的優勢。我發現,社群經營其實很看「臉緣」。說白一點,有時候即使內容普通,但只要能勾起別人的好奇心,還是能吸引大量關注。

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例子,是朋友曾經分享他追蹤的一個帳號。對方原本完全不露臉,營造出一種神秘感,讓他每次都期待新的內容。但當那位創作者決定露臉後,朋友卻突然失去了興趣,不再好奇對方的生活,甚至覺得有些「破滅」。

因此,露臉與否並不是成功的絕對關鍵。每種選擇都伴隨著風險,露臉不代表就能一帆風順,真正重要的還是內容本身,以及清楚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裡。

對於不露臉的知識型創作者來說,語氣和文字風格會大大影響與觀眾的距離感。如果內容過於客觀、用字嚴謹得像新聞報導,甚至帶點生硬的專業感,觀眾可能會下意識地與你保持距離,覺得這個帳號只是個知識傳遞站,而非由一位真實的創作者經營。

但如果不露臉,卻能以個人視角出發,分享自身觀點,並融入一些口語化表達,例如適當使用語助詞,或帶點輕鬆的對話感,那麼觀眾與你的關係就會更貼近。即便他們不知道你的真實身份,也能感受到你的個性與想法,進而建立情感連結。

⭐️延伸閱讀:掰了竹科百萬年薪,慢活夫妻的自媒體經營術

經營自媒體想要成功變現,要掌握哪些關鍵要素?

首先,我認為經營自媒體不需要急於變現。現在許多自媒體課程或創作者強調「經營自媒體一定可以變現」或「最終目的就是要變現」,但如果過度關注變現,反而可能讓你本末倒置,失去對內容本身的投入,甚至影響長遠發展。

社群經營是一個需要時間累積的過程,變現並不是一開始就能順利達成的。前期,你需要先建立與讀者的信任感,接著確保你的產品或服務具有足夠的吸引力,最後才有機會成功變現。因此,經營自媒體絕對不是最輕鬆的變現方式,而是需要穩紮穩打、長期經營的。

那麼,什麼時候適合開始變現呢?我認為第一步是確保你的內容足夠優質,並且已在特定領域累積一定的知名度。例如,當人們提到「攝影」,會立刻聯想到你的帳號,這樣變現的過程才會更加順利。當然,也有一些快速變現的方法,例如使用誇張標題吸引購買,但這類方式較偏向短期獲利,若想要長遠發展,仍需確保內容品質與產品價值。

此外,變現的方式多種多樣,關鍵在於先釐清你希望透過哪種管道獲利。如果想透過流量變現,例如業配、團購或聯盟行銷,你需要深入理解讀者的喜好、提升社群互動率,並熟悉與廠商合作的流程與需求。而如果希望透過自有產品變現,則需要精準掌握讀者需求,打造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,並設計有效的銷售流程。

不同的變現模式,需要不同的策略與努力方向。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,持續優化內容與產品,讓變現變得更自然,並具備長期發展的潛力。

如何打造不掉粉、令人有好感的業配文?

與許多創作者交流後,我發現大家對業配文的看法不盡相同。許多人希望寫出「讓人看不出來是業配」的內容,但換個角度思考,從發案者的立場來看,什麼樣的業配文才算合格?又或者說,廠商真正偏好的內容究竟是什麼?

業配的本質,其實是創造三方共贏的局面——創作者獲得收益,廠商透過內容提升品牌或產品的曝光,而讀者則能從中獲取價值,無論是發現感興趣的商品,還是學到實用或有趣的知識。因此,一篇成功的業配文,理想狀況下應該同時滿足這三方的需求。

如果創作者過度追求內容與產品毫無關聯,最後才生硬地轉到業配,效果往往適得其反。當讀者根本沒意識到你在介紹什麼,或者對內容的轉折感到突兀,那對廠商來說,業配就變成單純花錢買曝光,卻無法有效轉化,最終影響合作成效。

因此,現在我在撰寫業配文時,會站在三方的角度尋找平衡點,確保切入點符合讀者興趣,即使他們對產品本身不感興趣,也能從內容中獲得娛樂、實用價值或情緒共鳴。而對廠商而言,產品特色必須被清楚呈現,確保曝光效果達標。例如,在製作 Reels 時,我不會花過多篇幅講無關內容,而是確保產品在觀眾注意力最集中的關鍵秒數內出現,最大化業配效益。

這樣的策略不僅能讓讀者看得開心,提升互動率,還能確保廠商的品牌獲得應有的關注。當讀者即便不購買產品,仍覺得內容有價值,業配文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循環,讓合作更具長遠價值,創作者與廠商都能滿意。

⭐️延伸閱讀:揭開品牌商與網紅合作時的祕密!想接業配的必看

你認為2025的自媒體趨勢有哪些?

以 IG 這個平台來看,內容表現與演算法的變化息息相關。近期 IG 官方透露,短影音的時間限制將延長,過去創作者需要在 90 秒內傳遞知識,如今則有更寬裕的時間可運用。對於知識型創作者來說,這無疑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,因為 90 秒的限制往往使內容呈現顯得倉促,起承轉合難以完整鋪陳,影響知識的傳遞效果。

此外,早期許多創作者會透過提升回播率來迎合演算法,例如刻意設計讓觀眾重複觀看的內容。然而,當這類形式變得普遍,觀眾逐漸習以為常,觀看體驗也隨之疲乏。因此,影片時長的增加,反而為創作者帶來新機會——能更完整地鋪陳內容,提升資訊價值與觀賞體驗,讓觀眾獲得更深層的內容吸收。

從整體行銷環境來看,我認為「網紅行銷」的影響力正逐漸減弱。隨著業配內容的數量大幅增加,廠商已習慣將預算投入 KOL 宣傳,但投報率是否符合預期,開始成為品牌關注的核心問題。我觀察到的趨勢是,未來許多品牌可能會更傾向將預算投入於經營忠實顧客,而非單純依賴 KOL 曝光,因為長期來看,建立穩定的客戶關係能帶來更可持續的收益。

對於創作者而言,這也意味著需要重新思考流量變現的策略。當廣告合作的收入減少,如何建立更穩定的商業模式將成為關鍵,例如推出個人化服務、開發自有產品,或深化與社群的互動,以提高品牌忠誠度。我自己也在探索這個方向,建議大家思考如何讓內容價值更深入,並進一步轉化為長期可持續的收入模式。

⭐️如果你想打造可獲利的個人品牌事業,歡迎跟我預約免費個人品牌健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