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25年終回顧 】Self-Review

Hello~我是尼可,你可學苑的創辦人和Podcast「尼可這樣說」的主持人,同時也是《矽谷傳說臥底報告》《舊金山人的口袋地圖》的作者。我是一位個人品牌創業教練、自媒體創業者,此時此刻(2025年底)我全職創業剛滿三年。

這篇文章我將公開所有的幕後花絮,告訴你過去一年我嘗試過什麼,什麼有效,什麼不太有用。並真實赤裸地評析自己2025的考績,如果你是一人公司創業者,或者講師、內容創作者,這篇文章應該能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靈感…

這一年我做了些什麼?

1.一對多小班制教練課學員數成長2倍 ★★★★★

我的主力產品「個人品牌0到1養成營」教練課邁入第二年,今年不但在招生人數上再次突破新高,學員的達標率也繼續進步。由於對於課程有興趣的人愈來愈多,今年開始我採取持續招生的做法,也就是一年的任何時刻,只要有學員有意願加入,並且適合我的課程,我就會讓他加入(不像去年只有招生兩次)。

同時我持續優化這套課程,不但加碼錄製了Threads經營策略的線上教學影片,還邀請了客座講師為學員分享一人創業的心法。課程陪跑的長度也由原先的連續八周,調整為三個月,並且每兩週進行一次直播QA,這樣調整之後,每次參加直播QA的學員數不但提升,學員的達標率也更好。

另外也趁回台灣時,舉辦了第一場學員專屬的見面會。因為是第一次舉辦只限額10位,想不到馬上報名額滿,現場大家交流氣氛熱烈,我還帶了幾本書送給學員。未來希望每年回台灣都能舉辦交流會,並擴大舉辦的規模。

學員的畢業心得

2.推出新線上課程《會寫信就能賺》★★★★☆ 

今年終於把我知識變現版圖最下層的一塊「低單價線上課程」給補齊了,我原先的課程都屬於中高單價的服務,但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投資或負擔得起。九月份我推出了目前市場上絕無僅有的「線上陌生開發」課程,強調只要你會寫邀約信件,就不用再默默被動等人發現或花大錢砸廣告,牢牢將品牌主導權控制在自己手中。

沒想到一場直播講座為我帶來將近50%的轉單率,半數參加直播的人都馬上購入了這堂課,一週內收入突破六位數。這個成績算是業界直播銷講的翹楚了,背後原因應該是課程主題市場罕見、當天直播我的狀態非常好,提供了很強的情緒價值,以及課程內容設計相當吸引人。

結果這場直播講座為我帶來3個Podcast訪談邀約、許多參加的人紛紛主動在網路上分享好評,連知名開課平台Hahow都寄信邀請我針對這個主題開課,算是收穫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果實。

網友參加直播講座後的分享

3.辦了11場直播講座,其中一場是付費的 ★★★★☆

今年也是我創業以來最大量在網路上「拋頭露面」的一年,先後舉辦了十場直播講座,五場是推廣自己課程的銷講、四場是與人合辦的免費講座、一場是去其他課程擔任客座講師,另外一場則是與讀者太太合辦的付費講座。今年大量直播的心得是:意外發現自己非常適合運用直播放大影響力、和受眾建立深度連結,更是破圈觸及新受眾的好方法。未來應該會double down在直播這一塊的經營,明年計劃儘量每個月都辦一場直播講座。

給自己四顆星的原因是,我認為在直播的互動設計上,我有許多進步的空間,未來會更用心規劃如何在直播講座中讓觀眾獲得最大的價值。

4.做了三場實體講座 ★★★☆☆

今年趁短短回台灣的幾個月接了兩場的實體演講,第四季也在矽谷和其他四位女創業者,合辦了一場「女力聯合創業講座」。走線上直播出身的我,其實一開始蠻害怕實體演講的,因為怕忘記要分享的內容,結果這幾場下來,覺得自己臨場發揮的功力大為進步,也更加享受和觀眾零距離接觸的那種深入連結感。但我認為自己同樣在互動環節可以設計得更多、更好,未來也期待有機會能辦一日的實體工作坊。

5.大量受邀至別人的Podcast節目接受專訪 ★★★★☆

今年持續有幸接受許多Podcast節目的邀訪,包括「阿金!人生進化中」、「高手私房話」、「Hit me up!下班打給我」等,總共超過15個節目了吧。並趁回台灣時錄了幾個Video Podcast,對我來說算是新的嘗試,蠻喜歡除了透過聲音,也藉由影像和觀眾更生動交流的感覺。還接到一個擔任付費Podcast來賓的業配邀約,非常有趣。

6.加入了CXO商會,自組矽谷創業小聚 ★★★★☆

今年我突破舒適圈,趁回台灣時加入了CXO商會,參加了四場餐桌會,很享受這種高質感的人脈交流,並在CXO認識了幾位同行講師朋友。從四月起,我也在矽谷當地跟朋友自組了創業小聚社群,每個月聚會兩次,一次線上、一次線下。這樣的社群交流給予了我豐沛的新能量(可能因為我是E人吧)與靈感,並創造了一些異業結盟的機會。

7.Podcast開始週更兩次、嘗試臉書日更 ★★★★☆

今年還有一個重大突破,兩年前我便思考要提高Podcast節目更新的頻率,但因為惰性一直沒有成功。今年5-6月開始,在郝哥的鼓勵下,我開始一週更新兩次節目,雖然偶而因為旅遊掉鏈,但整體已經上軌道了。不但節目名次繼續節節高升,也因為更高頻的創作,讓自己製作節目的效率更上一層樓。

至於臉書日更,今天前後大概嘗試了三次,每次都有超過一個月。我秉持著「輸出就是勝出,創作不是為了流量,而是為了自我進化」的初衷,實踐下來覺得獲益最大的就是自己,不但在每天的創作中進入心流狀態,也在今年第二次日更的挑戰中,有兩篇文章成爲爆文,一篇突破1k按讚數,另一篇將近3k,並被今週刊主動聯繫轉載文章,算是意外的收穫。


爬上排行榜的第一名

在家創業滿三年,思考事業下一階段的KPI?

在家創業滿三年,我開始重新思考:下一階段的 KPI,究竟應該是什麼?

回顧這三年,我公司的收入每年都以倍數成長,有時甚至超過三倍。照理說,我應該趁勝追擊、再設定一個更高的營收目標——但今年年底,當我真正坐下來規劃明年時,心裡卻浮現一個更深的疑問:

如果一人公司的成功,只用「收入」來衡量,那會不會太狹隘了?

因為那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競逐,總會有下一個數字、下一個指標、下一個里程碑。若我一年比一年賺得更多,但卻逐漸失去生活的品質與自由,那我與過去在公司裡為績效奔波的自己,又有什麼不同?

一人公司的本質,從來不是規模擴張,也不是獲利最大化,而是「小而美」、「可持續」、並且留得住餘裕與靈魂

在傳統職場裡,成功幾乎都指向外在象徵:加薪、升職、被看見。但成為一人創業者後,我逐漸明白:

真正的成就,不必然寫在報表上,而是長在心裡。

所以,我開始用「內在成就」來衡量這條路是否走得值得:

  • 我能否自由選擇我想做的專案?
  • 我的工作是否持續帶給我充實與成就感?
  • 我是否有時間陪伴愛的人?
  • 我是否還保留著獨處、學習與探索興趣的空間?

這些指標難以量化,但卻更能代表生活的豐盛。畢竟,我們已經選擇走出體制,踏上了一條「沒有前例」的路——

那麼,自己的作業系統,是不是也該跟著更新?

或許下一階段的 KPI,不是更高的收入,而是更完整的自己

你說是吧 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